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抉择
作者:           发布日期:2010-06-24 17:13:48          阅读数:3509

 

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抉择

 

段玉强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审视现实并较之十七大报告,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已陷入惯性作用不断增强的困境,面临着必须作出的断然抉择。否则,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必然严重消蚀,严重地阻碍我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崛起与发展,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从下面的情况来看:

(一)

19796月,中国曾专门派团赴美考察美国的初级教育,考察团回国后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对于美国的初级教育的概括是这样的:

1、学生无论品德低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2、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乘除还要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都好像易如反掌似的。3、重体、音、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体、音、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茶,而数、理、化则无人问津。4、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翘着二朗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盲,可以这么预言,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 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里,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是这样写的:

1、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将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2、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用早点。3、中国的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它的意思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4、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的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然而,30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盲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六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二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为什么美国的教育那么混乱而轻松。我们这么有序而沉重,我们的结果反而会没有他们好呢?症结到底在哪里呢?

(二)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再看一下加拿大的教育吧。

笔者的一个全家移居到加拿大的同学,他的孩子今年14岁,初中两年就毕业了,老师给出的文科类的毕业题是制作一张碟片,内容不限,可以是故事的,也可以是科普或专题的。孩子上交老师前,让爸爸妈妈看看,给提些意见,他们看后感觉很不错,蛮像样的。

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涉及到剧本、解说词的写作,录音 、拟音、选景、摄像、剪辑、合成、拷贝等等,可以说是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的,别说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就是高中二年级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又有多少人能独立完成呢?他们的初级教育就这样,考试相当灵活,日常教学以分组讨论、实验、制作、活动、游戏等方式进行,实际上,他们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在老师组织、指导和帮助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基础知识不怎么系统、不怎么扎实,但他们获得的知识却是充满活力与生命的。他们关注和强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二是自主获取和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难想象,加拿大的课堂和美国的课堂是类似的,可能一样混乱而无序,一样轻松和快乐吧。

我们呢,我们的教育是教书育人。而且因为考试,特别是高考这个政府、社会和学校都不能不关注的评价标准的导引,教书被无限地放大了,育人则相应被挤压了。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校时间越来越长,补课越来越多,作业量越来越大。大批学生夜以继日地在学校或家庭读书学习,大量学校夜以继日地教给学生以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按照一样地工序,一样的标准,加班加点地提炼、加工着“准大学生”。甚至,紧扣高考科目,若非艺术科考生,音、美就取消了,更在甚者,认为实验课影响教学进度,能砍的也砍了。学生读书,老师教书;学生做题,老师讲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完没了。我们的教育被书本囚禁,脱离实践,脱离了社会,学生的欢乐与天性、热情与创造、身体与心理都淹没了,然而这样沉重的教育带给我们的是什么?这样的教育能适应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吗?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我们教育有“鱼”而无“渔”,重教而轻育,脱离实践、脱离社会,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脱离大众,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将教育片面化,违背了教育促人发展的本质和目的。

(三)

如果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知识型亿万富豪的多少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抛开所谓的精英阶层,我们再从大众的层面看一下吧。国外投资者认为,我国熟练劳动力供应不足,我国工程师虽然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是缺乏实践经验,限定了他们的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我国在校大学生近2000万,居于世界前列,科技人员总量达3200万,研发人员105万,分别居于世界第一和第二位,而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仍处于中等偏下位次,而且技术工人普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是说,我们既没有培养出精英,也没有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劳动者,我们勤奋与收获是极不相称的。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近600多万大学生,不少二本毕业的大学生都无法就业,但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依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比着拼着,夜以继日、锲而不舍地勤劳、热情而专注地提炼、加工着标准化的准大学生。这是一出何等悲壮、何等令人困惑的悲剧呢?我们不妨也作个大胆的预言吧,高考的指挥棒不丢,教育评价的引导不改变,无论课程如何改革,教法如何改进,我们的学校都不会成为让学生快乐而想往的乐园,无论再过几个二十年,我们的科技和文化都不能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或许有人会说,我们的高考指挥棒犹如一辆载重而高速行驶的列车,即使政府喊停,学校想停,社会也不会停。我说不会的,老百姓所要的不过是孩子有工作、有饭吃,最怕的莫过于挤过独木桥,倾家荡产地供下个大学生,结果反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就不需要选拔人才了吗,我说什么时候都需要,但我们需要培养、选拔的是个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不是知识的“存储器”、而且,作为基础教育,最首要的是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者,最必须坚持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向大批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多年来的扩大招生、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对于激活内需,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培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批人才是相当有益的,但是较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言,规模过大,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失衡,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与矛盾,应当及时加以调整,可以说,缩小高教规模,扩大职业、技工教育,势在必然。把本应由高等教育承担的选拔、淘汰的功能推给基础教育是不应当的,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高中教育普及后,我们整个基础教育的损失将更严重。

(四)

那么究竟怎样做,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回归本位,才能走出目前的误区和困惑呢?我认为,关键是改变教育评价,正确引导,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立意,适应时代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紧扣这一标准,形成全新而系统的基础理论教育评价体系,用这根有力而全新的绳子,把这头“犟牛”拽回来。

这个评价体系应当是充分适应我们所处的知识经济进代,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的。从时代要求出发,至少包括三个要目:一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二是动手能力、三是实验探索与创新的能力。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至少包括如下几个要目:一是身体和心理健康与发展;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的反映和表现);三是人文素养与社会生活素养;四是满足感、成就感、快乐感。我们的教育评价应当引导学校,使学校成为让学生健康成长、多方面成才的乐园。一个充满欢乐、令人向往的地方。

总之,如果说矫枉必须过正,如果承认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不在于甄别与选拔的话,那么,凡是具有甄别与选拔功能的项目就绝不应纳入新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可能回归本位,我们的素质教育才可能得以普及和扩广,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才可能造就出大量精英人才和大批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来源: 编辑:sldxlx